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班主任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研究新课程下班主任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谈论新课程下班主任的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研究,通过角色改变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认同,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并协调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学生感觉老师是关心,爱护他们。
老师角色改变有利于班主任的有效管理,运用灵活合理的教育方法去管理,。
让学生心悦诚服,达到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管理。
。
。
。
角色改变。
。
。
素质教育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使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各种新的理念成为了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成为了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
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扮演“桥梁”和“纽带”角色,班主任的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也同时发生着变革,同时也给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策略带来了改变。
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班主任的有效管理和角色改变研究谈谈。
一、新形式下班主任的角色改变1.班主任应赏识学生、激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对学生要"。
低标准,严要求"。
,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
我能行"。
中成长,但标准低,要求一定要严,做得不好,我也会惩罚学生,但惩罚有一个原则:不侮辱学生,不贬低学生,让学生明白他受惩罚的原因在于他能做好却没有努力去做,惩罚的目的在于鞭策,更在于传递老师对他的赏识和关心,告诉学生你能做好的,但你必须努力!通过赏识达到情感激励。
班主任还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欣赏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感召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前进的信心,帮助他们扬起远航的风帆。
通过谈心、聊天等方式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2.班主任应由权威变成“导师”权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支配力量,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通过师生的交流,应该是有感情的交流,只有你把自己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认同,同学们才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班主任诉说,重视情商的培养,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你所用。
3.班主任对学生须关心、热心一个老师,有了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神圣的情感,就会平添一种责任,平添一份压力,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材。
班主任面对学生应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师道尊严,要让学生常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对待学生要热情,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待学生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热情的表扬。
只要我们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足够的关心,那学生就会打心底里喜欢你,那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常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知道你爱他们,让学生有恩感。
4.。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协调者。
。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就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协调多方关系的外交家。
班主任作为课改宣传者,与学生家长、社会联系密切,有责任消除他们的疑虑,做课改的开路先锋。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应作较大改变,用新课程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评价学生,并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多与家长、社会沟通,但切忌盛气凌人、板着面孔训斥。
以便求得家长的充分理解,进而自觉的参与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之中。
。
家长温馨的怀抱,是孩子人生航程中平静的港湾。
而班主任仅仅是孩子旅途中的心灵加油站。
班主任永远也代替不了家长,班主任的真情呵护永远也代替不了家长殷切的叮咛。
因此,与家长"。
沟通"。
势在必行。
无论家长理解与否,班主任都应勇于承受"。
压力"。
,并且化"。
压力"。
为"。
动力"。
。
二.新形式下的班主任的有效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
根据培养目标,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班主任必须树立“超前意识”、“未来意识”,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都比以往的时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具有很强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科技意识、科技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等素质。
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为祖国效力,为人类作贡献。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2.要创造良好的班级学风、班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效果。
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
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
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
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控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
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好每周一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
再一方面,班主任自己要以身作责,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跟班勤,管理方法得力,班风正、学风浓。
3.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做人的品位。
班主任应组织一些如国庆、圣诞等联欢活动,“一二•。
九”、“五四”、“辛亥革命”等纪念活动,班会、团队会等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春游、参观等外出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会与同学和老师做直接接触,在接触中不断得到人际交往信息的反馈。
比如外界是否接纳我,我是否愉快等。
这些信息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对自身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自身行为产生某些变化。
又由于各类活动一般是比较轻松和欢乐的,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创设宽松的有利于人交往的氛围,也使人交往的障碍减少,情况得以改善。
。
在活动的群体中,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