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汇编(85个)

个人文档 环保公文写作 格式:docx 页数:44P 上传日期:2021-04-10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党史故事汇编1、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当下的一些贪腐案例显示,不少贪官背后有个贪婪的老婆,或者坑爹的子女。

如何避免权力滥用在亲属身上?共和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的故事,给所有领导干部做了生动的表率。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

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

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

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

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

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

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2、徐海东戒酒 徐海东,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

徐海东刚到革命队伍时,也带来一些旧军队中爱喝酒和打骂士兵的习气。

一次,徐海东不用菜几口喝掉了半斤白酒,醉倒后敌人打过来差点被俘。

受到党组织批评后,他深刻作检查,下狠劲把酒也戒了。

3、彭德怀摘画像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

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

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

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

“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

“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

“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

“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

“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

“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4、黄克诚不怕拉下脸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

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

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

“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

”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

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

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

“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

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5、陈云写信要求停发接济费 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

信中写道。

“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

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

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

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

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

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

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

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

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

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

信上说。

“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

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

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

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

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

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

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

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

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6、王树声大将拒礼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

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

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

"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

"王树声却严肃地说。

"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 7、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

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

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

"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

"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应航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