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三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我的公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一篇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
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
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
亮点"。
在哪里》。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
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
多元解读"。
&hellip。
&hellip。
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
要想上出"。
新意"。
、讲出"。
亮点"。
,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
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课真正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
语文"。
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
里。
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
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
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
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
第四。
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
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
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读懂了,就要会用,体现在书面上,那就是写的能力的展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
然而苦于课堂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授课老师的功底。
于老师在书中呈现的用"。
关心"。
进行造句训练的片段,颇引人深思。
他首先出示一副"。
老师家访图"。
并对图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假设,减少学生造句时不必要的麻烦。
然后让学生造句,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造句。
最后,要求学生用上"。
关心"。
来写一段话。
从词到句到段的过渡,依托一幅形象的图画就能变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也很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因袭和干巴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要想上出亮点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琢磨,多钻研。
小学语文不需要上的多么花哨,简单为好,但读写环节,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
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读罢反求诸己。
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hellip。
&hellip。
要知。
这一小步如攀山之顶峰,举步维艰。
大道至简。
语文也是如此。
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二篇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
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
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
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从。
少做题,多读书。
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
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
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
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
情。
,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
情是什么?是情感。
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
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
人。
,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
爱。
的主要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
和蔼可亲。
,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
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
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
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的道理。
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于老师崇尚。
微笑教学。
,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
孩子王。
。
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
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
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
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有区别。
我们初学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