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治专题党课讲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个人文档 环保公文写作 格式:docx 页数:24P 上传日期:2022-06-28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2022法治专题党课讲稿。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国法治建设问题。

一、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

第一,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

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

比如,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写道。

“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

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 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从1954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到历次的宪法修正案,都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

“五四宪法”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党的领导”体现在“工人阶级领导”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975年宪法直接将“党的领导”写入条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1993年宪法延续了这种写法。

1993年宪法的序言里,多次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

当时,彭真同志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反复研究过如何在宪法中体现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比如。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领导”一直体现在宪法中。

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成为宪法的灵魂中枢。

第二,深刻论述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

《谈治国理政》中写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 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通过宪法本身加以确认。

具体而言,我国宪法明确写道,“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是面向过去,二是面向未来。

面向过去,宪法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面向未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关于宪法地位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宪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体现在宪法和部门法的关系上2018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宪法,下面是现行有效的291部法律(截至2022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91件),分多个法律部门。

比如,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再下面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还体现在其权威上。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第三,深刻论述了宪法的根本属性——人民性。

什么是宪法的基点,什么是宪法的核心归属?就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宪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

除此之外,人民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 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的权力在法律中也可转化为公民个人的权利。

从整体上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从个体角度看,宪法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谈治国理政》中写道。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第四,深刻论述了宪法的独特优势。

什么是独特优势?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

有人说,对中国宪法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多窗口,其中对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的理解打开了通往中国宪法的一扇窗户。

中国宪法和西方宪法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规定了国家的根· 本任务。

从宪法发生学上看,西方所谓的立宪主义强调的更多是通过规范控制国家公权力来保护个人自由,缓和个人和国家公权力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对抗性的关系。

而中国宪法在长期奋斗和摸索中,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充分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解读中国宪法指明的根本任务,其特征可以用“现代化”三个字概括。

什么是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但却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逐渐落后了。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再次富强起来。

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不可分割的。

1983年,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1983年底,我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让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应航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