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粮食安全作文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社会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粮食安全作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粮食安全作文。
。
。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
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观。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基于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国坚持。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很好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大食物观顺应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从。
吃不饱。
到。
吃得好。
的历史性转变,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多样。
这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装满。
米袋子。
,又要保障。
肉盘子。
。
菜篮子。
。
奶箱子。
。
糖罐子。
等,既要保数量,又要保多样、保质量。
大食物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形成的。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
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树立大食物观。
,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它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粮食安全作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
国家要强大、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而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吃好饭。
吃饭问题不仅事关人类生存,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从过去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
谁来养活中国人。
的问题得到了有力回答。
大食物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
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
遵循人类发展的大历史观从生命进化角度看,生物体的运转需要能量,食物的本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谷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质都可以成为食物。
实现食物安全应满足3个条件。
一是有充足的供应,能够提供足够能量。
二是有丰富的种类和合理的结构,能够满足各类能量需求。
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够被人体有效转化利用。
从古至今,人类获取食物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必需的能量,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和转化食物的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升级的。
历史上,面对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食物压力,我国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以结构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们注重食物的高效利用,讲究食物的加工、烹饪和进餐安排,保证食物能量的合理摄取。
《黄帝内经》就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的膳食平衡理念。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
三农。
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大食物观体现了大历史观视野,反映的是人们对食物获取和利用的新变化。
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
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
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既然食物的本质作用是满足人体能量需要,那么从食物的获取、摄入、转化再到利用整个过程,都属于大食物观的范畴。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食物供给,还要关注食物加工,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中国粮食安全作文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所需食物,人类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我们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过去我们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和不恰当利用,造成了耕地退化和污染、水资源超采,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也影响了食品质量与安全。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其一,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这意味着要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其二,大食物观体现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的理念。
我国国土资源广阔,资源类型丰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向设施农业要产出,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其三,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动粮食生产体系从以高产目标主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转变依靠绿色技术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紧缺、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粮食绿色低碳生产。
其四,大食物观鼓励粮食减损和食物节约。
。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保障食物安全,除了开源之外也要注重节流,减少粮食损失和食物浪费也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视野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特别是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