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设赌场案的立案追诉标准

免费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格式:doc 页数:5P 上传日期:2020-12-18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论开设赌场案的立案追诉标准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07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将该条款罪名确定为开设堵场罪。

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四十四条明确了开设赌场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即“开设赌场的,应予立案追诉。

”办案实践中,司法解释仅将开设赌场的立案标准表述为“开设赌场的,应予立案追诉”,而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可供参考,不少办案人员感到难以把握、不好理解和适用。

是否每名涉嫌开设赌场的犯罪嫌疑人都必须立案追诉?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开设赌场案的立案追诉标准,应注意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一、关于“行为犯”的基本概念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的既遂形态分为四种,即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

行为犯与结果犯相对应,是指实施完成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要求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即可成立既遂的犯罪类型。

例如抢劫就是典型的行为犯,《刑法》第264条只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只要行为人实施完抢劫的行为,不论其抢到财物价值多少或对被害人造成何种伤情,既可成立抢劫犯罪既遂。

我国《刑法》第303条第二款,在法条上采用简单罪状表述开设赌场,并未附加“情节严重”或“数额较大”等构成要件,而直接处以法定刑。

2008年最高检 公安部的联合解释对开设赌场案的立案追诉标准,亦只规定“开设赌场的,应予立案追诉。

”很显然,开设赌场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开设赌场的行为,不问行为人获利多少、开设赌场规模大小、参赌人数多少等危害结果,即视为触犯刑法,达到立案追诉标准,应当依法进行立案追诉。

二、关于罪与非罪的界限我国《刑法》总则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从《刑法》关于犯罪的定义看,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又补充说明例外情况,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说明,犯罪现象与实践案例错综复杂,即使属于犯罪的范畴,也有例外“不认为犯罪”的情形。

因为法律条文不可能精确描述现实中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现实中有些行为确实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特征,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却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例如,子女盗窃自家财物数额较大的,如果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定罪追究,但根据案件情节及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实践中一般也不作为犯罪处理。

因此,为了完善法律语言的周密性,避免司法实践上纲上线,造成《刑法》打击面过大的弊端,立法者关于犯罪的定义并不“一刀切”,而是以“但书”部份来补充说明例外情况。

即。

属于犯罪的情况也有例外,即便是符合“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果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刑法》总则是《刑法》分则的抽象与概括,总则内容对分则内容具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因此,《刑法》分则第303条第二款关于开设赌场的规定,也必须受制于《刑法》总则第13条的规定。

即便是“行为犯”,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开设赌场行为,如果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这是由于《刑法》关于犯罪的本质定义所决定的。

综合“行为犯”概念及《刑法》关于犯罪的定义,对于开设赌场的立案追诉标准我们可以认为。

一般情况下,开设赌场作为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开设赌场的行为即可成立开设赌场罪,应当立案追诉。

但是,根据案件情节及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如果行为人开设赌场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我们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不作为犯罪处理。

三、如何把握“不认为是犯罪”情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司法实践中,关于罪与非罪的界限,司法机关通常以发布司法解释形式,对各类犯罪设定一定的数量、程度或结果,来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另外一种情况为,某些犯罪情形难以用一定的量化标准来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刑法条文或司法解释就对该类犯罪附加“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成立条件。

如。

《刑法》第293条规定。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又如。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三条第(四)项,以“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作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追诉标准的兜底性规定,等等。

刑法理论上将这类以“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类型称为“情节犯”。

如果考虑《刑法》第13条的规定,除“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 大”的情形外,任何犯罪的成立都需要一定“情节”的存在,这就得出最广义的“情节犯”概念。

如何把握情节“恶劣”、“严重”或“显著轻微”标准来区分罪与非罪?笔者认为,“恶劣”、“严重”或“显著轻微”的词性属于形容词在客观上没有可见的模式或标准以供掌握,而要将其应用于司法实践,则只能完全取决于司法工作人员内心评价。

所谓“情节”,是指案件出现、发展、变化的情况和环节,它包括作案的时间、地点、次数、手段、方式、原因、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后果、主观恶性、被害人过错、悔过程度等等诸多因素。

司法工作人员在评价某一案件是否属于“情节恶劣”或是“显著轻微”时,应当在详细了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熟悉整个案件情节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的状况,从而对整个案情总结作出是否“恶劣”或是“显著轻微”的评估结果,以此来决定和处理案件。

然而,既使是司法工作人员,由于社会经验、专业知识、文化背景或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实或行为进行评价时,则完全可能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

例如,在评价某起寻衅滋事案件是否达到“情节恶劣”的地步,倾向于保护法益的人可能会认为情节恶劣、罪不容赦,而倾向于保障嫌疑人权益的人可能会认为情节轻微、情由可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于类似的观点分歧,司法实践中“情节犯”的定性处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如何把握“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保证“情节犯”在实践中公正的适用法律?笔者认为,对于存在争议的“情节犯”案件,司法机关应当建立起案件集体研究制度,对引发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最终形成妥善的处理意见。

其次,司法工作人员的道德和良知才是捍卫社会公平 正义的底线。

司法工作人员在评价某个案件是否“情节恶劣”或“显著轻微”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时,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依靠自身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正义良知,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应航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