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用一副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主动的探究,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如何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冬天快到了,松鼠妈妈和宝宝要去准备储存过冬的食物,它们一块上山采松果。
(课件出示)二、探索新知1、学生观察课件,提出问题。
(1)。
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2)。
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大松鼠少采了多少个松果?2.预习反馈,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生。
我列的算式是25+4。
(课件出示)(2)怎样计算25+4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展台展示。
学生用小棒演示算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生1。
我用十个一捆的小棒2捆再加5个,就是25,然后再拿4根小棒,先算5+4=9再算20+9,,生2。
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4)再给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列算式,生25-4,怎样计算,同样用小棒来解决计算的问题,(展台展示)并回答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计算,也可以用计数器进行计算。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52页第1题和第2题。
教师激发引导。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先提出数学问题,(师白板书写)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板演)2.反馈。
师巡视检查。
3.试一试。
(完成课本52页联系题),巡视检查并展示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数学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获得经验。
”课堂从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自主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再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
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同步跟上老师的思维。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