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摭谈

免费论文 教学论文 格式:doc 页数:7P 上传日期:2020-12-18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摭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我们知道,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

提问是使学生参与对话的最直接、最本质的方式。

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要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有效课堂提问开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度、加深理解课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

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根据笔者观察,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3、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能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秀生,忽略 学困生,很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

5、提问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

显然,提高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紧握提问原则,有的放矢提问。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应体现“一味”、“二度”、“三性”的原则。

1、散发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的特色与魅力。

我们的提问要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思考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或者从课堂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设计问题。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为“拓展”、“探究”教材而不加节制地提问,将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或“品德课”,失去了语文味。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峡》时,不在疏通文意、品味语言、写景方法上花时间,而是给学生提出了诸如“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等所谓“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擅自将语文教学“改名换姓”了。

2、把握适宜的难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育原理,教师应寻找“已知区”与“未知区”的“增长点”,准确把握难易深浅的尺度,提出的问题应是班中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

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种 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

如有位教师在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时提问。

“杜甫的作品和我们学过的李白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

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

这类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还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3、体现一定的梯度。

《礼记·学记》上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意思是指问题的提出犹如伐木一样,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

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我们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高难度的问题首先抛出来,在学生觉得没有头绪的时候再把“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桃花源里存在着而现实社会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等问题依次提出来,让学生各个击破,最终解决了大问题。

4、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指要因“材”而问,即符合教材实际,紧扣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因“才”而问,即符合学生特点,犹如打靶要瞄准靶心,又似投石激浪要选准所投之石。

如有位教师在教《故乡》时有意设疑。

“闰土说,种出东西来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你有什么办法帮他处理吗?”虽然不少学生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可惜问题已“游离”于文本,教师的“投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歧途。

5、具有适度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体现开放性,让学生 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

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6、充满探究的趣味性。

即指教师设计提问的内容力求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有“跳起来摘苹果”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

对于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

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选准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是一种艺术。

吕叔湘说。

“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

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

”教师要善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选准方式进行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引导式提问。

它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时提问。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这样提问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2、曲折式提问。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孀妻”与“遗男”两个词,他没有直解其意,而是“曲问”。

“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会使“孀妻”“遗男”两个词之义迎刃而解。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3、拓展式提问。

在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与拓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论据进行补充扩展。

教学《爱莲说》时,我们可问学生。

“莲”的精神品质可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很能引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

4、逆向式提问。

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应航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