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 格式:doc 页数:5P 上传日期:2020-12-19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始,在教育领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在教育急需变革、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道法自然老子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自然规律。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天然属性,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然反观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的泛滥造成了诸多教育乱象。

教育正在远离生活,远离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与“道法自然”之“正道”实已渐行渐远。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们普遍失掉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困惑,老师们空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无奈等现象实令人心焦。

我们须从源头上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于过程的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惟如此,语文教育方可获得解脱与重生。

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

因此,要想搞好语文教学,还必须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

笔者以为,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诱因却只有一个。

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失掉了其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活。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语文教学就是死的教学。

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出现这些困境是必然的。

要想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以为使语文回归生活是我们唯一可走 的路。

名篇《劝学》里有这样的句子“吾常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在课堂上要是单纯地去讲这句话的意思,笔者以为没有多少学生会对它感兴趣。

我们要是尝试着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去阐释它所蕴涵着的人文性的话,我们的学生们或许会开始对他们所厌恶着的文言文产生点兴趣。

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有幸听到了对这句话的别样的解读。

人生之中必定有很多精彩的风景,令人神往,正如自然界里有很多奇水异山一样。

但是对心仪的目标,大多人采取的只是观望的态度,至多也就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淌些涎水罢了,又有多少人会真的像西天取经的唐僧那样虔诚地踏向通向梦想的道路呢?或许,有人也曾尝试着迈出一小步后,就被生活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吓怕了,只好退缩。

登山不也是这样吗?登山之初,我们意气风发,信心满满。

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恐怕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两股颤颤、前心惶惶、后心嘡嘡。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中途退出,因为“跂而望”虽然辛苦,但总比这样的煎熬好的多。

因此,很多人放弃了理想,选择做一个平庸的人。

而古人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

”可是,不经过艰辛的登山过程,又哪里会品尝到“一览众山小”的味道呢?学习亦如是。

所以,学习可以弥补人。

这样,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才能有机会听到、看到和思考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人或事,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因为我们把教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找到了语文的“根”。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抓住了语文的根本——生活,这条无穷无尽、浩浩荡荡的大河,我们才能用鲜活的事实去阐释教材里涉及到的人情时世,才能引导学生领悟先贤们寄寓在文章里面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完成好语文科的教学任务。

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老子认为。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春秋前,人们普遍认为天是世上万物的主宰。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老子用“道”否定了“天命说”,发现了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出了“人亦大”的主张。

在那个乱世纷争、“礼崩乐坏”的时代,天道失落、人心堕落、道德沦丧。

老子云。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注重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人格独立的推崇!只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人类方可不为物役独善其身,方可于浑浊的俗世中洁身自好,从而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此基础上,努力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生命的感知体悟能力,主动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是讽刺和批驳了那些守旧思想的封建旧势力的卫道者的苟延残喘,赞美了资产阶级民主开放的全新思想,这在教学参考书里的解读。

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只能是死水一潭,学生也失掉了进一步思考和发展的好机会。

要是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认识生活中“别里科夫”,那么,“别里科夫”的形象会引发学生更深沉的思考。

在现实中,有没有像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可怜虫?我们每个人身上有没有别里科夫的影子?这 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这样,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才能有机会听到、看到和思考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人或事,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这样的提问也有可能逼迫他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长此以往,或许我们的学生们会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社会本身,方可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清醒,不至于迷茫,甚而至于迷失。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繁难的循序渐进的渐变过程。

老子主张学习应由易而难、由浅到深的进行,即首先从简单的、容易的、细小的地方着手做起,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最终走向大成。

如果急于求成,只能适得其反。

中学语文教学亦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要以扎实为要,于细微处着手,重日积月累之功效,溪流终成大河。

于此,笔者以为这样几个关键点。

一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无而有,少而多,量变到质变必定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

二是要耐得住量变过程中的寂寞,要经得住长途跋涉中遥遥无期的煎熬。

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特点,恰如庄稼的生长。

拔苗助长,抑或半途而废是很常见的现象。

《谏太宗十思疏》云。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三是要持之以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荀子有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 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应航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